查看原文
其他

信心胜于黄金——《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汇率的均衡》主题报告发布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3-03-28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83期直播视频回放)

5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IMI宏观经济研究室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83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主题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汇率的均衡”,由王国刚、管涛、姚余栋、管清友、张明、熊园等来自学界和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联合解析。IMI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孙超主持沙龙。


沙龙第一单元,IMI研究员、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做主题报告分享。他指出,站在当前时点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已是共识,疫情之外,本质上还是内需不足、信心不足,再叠加全球流动性收紧和地缘博弈等外部因素的扰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想努力实现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意味着政策会全力稳增长,也会想方设法稳信心、稳预期。一句话,信心比黄金重要。报告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汇率”四大方面展开,并提出了了一些应对政策:

 1

经济怎么看?

中国一季度GDP增速4.8%,无论看环比还是两年平均,或者跟市场预期相比,都处于较差水平。而4月新增信贷只有往年4成左右,社融只有往年的一半,实体经济数据也是大幅下滑,尤其是4月份消费同比-11%。不少观点都归结为受疫情情况,这无可厚非,但疫情之外,内需不足、信心不足可能是更为本质的原因。居民房贷就是一个佐证。2021年我国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居民房贷新增规模比低于往年、低于季节性,而去年10月以来开始陆续放松,按说之前被压制、现在开始放松了,居民房贷应该起来才对。但实际看,去年12月至今,居民房贷又连续5个月同比少增,今年2月负正增长之后、4月再度负增长600多亿,这显然不是疫情就能解释的。消费数据也能说明问题。4月消费增速-11%,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7%左右。同时,根据央行调查数据,差不多从去年1季度以来,居民的储蓄占比就一路走高,而投资意愿、消费意愿则是持续下滑。背后固然有疫情之下消费场景受限,但是居民收入预期变弱、消费信心不足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总体看,3月份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超预期下滑,疫情之外,本质上还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基于我们的最新测算,鉴于疫情仍在反复、政策效果显现需要时间,疫情对二季度GDP的冲击在2-3个百分点,再叠加去年高基数,对应二季度GDP增速大概率会“破4%”,甚至可能“破3%”。    

 2

就业怎么看?

4月以来,就业压力明显加大。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6.1%,自2021年10月以来连续6个月上行,创有数据以来次高,仅略低于疫情刚爆发的2020年2月的6.2%; 4月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大升0.7个百分点至6.7%,创有数据以来新高,已大幅高于2020年疫情爆发的时候。特别地,4月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攀升至18.2%,创有数据以来新高,青年就业压力大,这可是个大事,尤其要考虑到,2022年高校毕业生差不多有110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一百多万。
再看一些就业的结构性数据:2020年我国就业人员约7.5亿,三产也就是服务业就业占比47.7%,灵活就业达到2亿人,占比约27%;2018年我国中小微企业就业人员2.3亿人,占比约31%;2021年内外贸相关的就业1.8亿人、占比约24%。简单看就是,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近半,中小微企业占比3成,外贸占比1/4,灵活就业占比近三成,显然,这些就业的主要群体,均受到疫情冲击严重。从过去十几年中的经验来看,一个点GDP大体拉动200万新增就业人口,按照中国中长期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今年我国就业需达到1100万左右,也就是GDP增速需要5.5%左右的水平。所以说,稳就业就是当务之急,稳增长就是要稳就业。

 3

物价怎么看?

按照目前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美国更加接近“胀而不滞”,通胀是美国的核心矛盾。中国则相反,通胀不是核心矛盾,经济下行才是,所以我国更接近“滞而不胀”;因此,美国的加息缩表主要是 “压通胀”,中国的降息降准更多是“防衰退”。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是,美国的通胀拐点到没到?倾向于认为,名义拐点到了,但实际拐点可能还没到。所谓名义拐点,就是数据本身,美国CPI同比从3月的8.5%到4月的8.3%,高位小降,按我们预测,5月之后整体会趋于下滑,5月份CPI应该在8%左右,6月份可能在7.5%上下,到年底大概在4.5%左右。要知道,4.5%左右的CPI,放在美国历史长河中都是很高的水平,所以说,接下来美国通胀水平其实并不低。特别地,如果看美国的核心CPI,已经连续四个月都在6%以上,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差不多有接近七八个月的时间一路往上走,后续回落的幅度也会比较温和。所以,美联储本轮加息主要就是防通胀。目前看,3月美联储已加25BP,5月加了50 BP,已有市场预期中基本上6月、7月加50BP,之后加25BP。应该说,美联储现在加息的节奏已被市场反应的比较充分了。同时要看到,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其他不少国家也跟随加息,因此全球看,美国是在引领本轮加息潮。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如此加息,经济能承受住吗?或者说,美国经济会陷入衰退吗?就我们做过的专题来看,基于期限利差、债务压力、经济动能等三大视角,美国经济年内会持续放缓,但真正衰退可能要等到明年甚至更后。因此,综合看,美联储加息是在上是控通胀,不是防下行、防衰退。对比来看,我国目前更多是经济下行压力更大,通胀并非核心问题,尤其是我国核心CPI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没能抬升,4月更是再度降至1%以下。事实上,目前决策层提出的“稳物价”,内部是防供应链、物流中断,外部是防粮食和能源价格。换言之,短期看,通胀不会对央行货币政策形成实质约束,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需注意的是,中长期看,要认识到全球通胀中枢逐步抬升这个现象。

 4

汇率怎么看?

人民币汇率是中国外部形势的集中显现,4月以来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就是我国面临较大外部压力的显现。分析原因,第一个跟基本面相关的毫无疑问是出口,3月以来我国出口回落趋势明显,企业汇兑需求也加大。第二个原因从比价角度看,“8.11”汇改以来基本是美元升人民币贬、美元贬人民币升,但是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左右,美元涨人民币也涨、美元跌人民币还是涨,所以有不少观点认为3月以来这一轮人民币贬值是在“补跌”,其实反映的还是这几个月美元过强、叠加中美利差倒挂,客观上加大了人民币贬值压力。第三个原因,可能和中美关系有关。从2018年到现在有一个规律,中美关系偏好、人民币升值,中美关系偏差、人民币贬值。应该说,俄乌冲突的持续演化,也加大了中美之间的不确定性。
人民币这波贬值很快,央行会不会干预呢?倾向于认为,相比点位,央行更加关心速度速率。毕竟,点位上其实不存在不能破的点位、这两年也已破过7。但是过往看,如果在某一个阶段,人民币快速升值或快速贬值,趋势特别明显、并形成一致性,央行就大概率会出手干预。如果人民币汇率出现了破位下行,或者可能面临失控的边缘,央行的汇率工具箱还是很多的,有足够能力应对汇率波动。大趋势看,人民币短期内可能仍会承压,下半年则有望贬中趋稳。

 5

政策怎么办?

鉴于5.5%实现难度大,后续政策仍需全力稳增长,关键的抓手是“优化疫情防控、松地产、扩基建、强化政策落地”,同时,“信心比黄金重要”,当务之急要全力稳信心、稳预期。短期看,可重点关注三大政策:一是有望看到更多核心一二线的地产松绑,二是常态化核酸将进一步全国层面推行;三是一些 “增量工具”可以期待,比如发行特别国债。倾向于认为,我国“政策底”已现,“经济底、市场底”可能仍需磨,后续要密切关注四大“平衡”:“控疫情VS稳增长”,“松地产VS控房价、经济转型”,“抓落实VS换届、问责”, “稳外部VS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美联储加息缩表”,其中,疫情演化趋势是重中之重。综合来看,做一个中性假设,本轮疫情如果能够在6月前后相对比较好地控制住,政策也能够执行好,新政策也能加码,下半年中国经济还是很有希望实现比较好的反转。

沙龙第二单元,各位专家围绕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从人民币汇率、稳增长、投资、金融支持等角度展开讨论。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涨跌走势背后的机理,指出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十分关键。从人民币汇率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8.11”汇改初期单边下跌的冲击考验之后,人民币汇率开始呈现了均衡合理水平上的有涨有跌、宽幅震荡的走势。总体上市场是比较适应汇率的这种大幅的双向波动。从外汇供求关系来看,汇率由市场决定,并不必然由供求决定,人民币升值不等于外汇供大于求,人民币贬值也不必然等于外汇供不应求。总体上市场结汇意愿上升要快于购汇意愿的增强,企业“逢高结汇”的特征基本成立,这是在人民币贬值过程中外汇仍然供大于求的重要保障。汇率及时调整,反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平滑了资产再平衡效应对中国的资本流动冲击。央行对于汇率波动淡然处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汇率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平衡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境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在下一步,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非常关键。汇率灵活才有助于发挥汇率波动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也意味着可以减轻对行政手段的依赖。同时需关注汇率下跌可能对物价、机构个体偿债、市场预期发散产生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把汇率水平作为目标,而是意味着货币政策更多是针对由于汇率变化带来的经济金融稳定的影响。


IMI学术委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指出当前形势紧迫,不确定性较多,疫情对经济的杀伤力较大,需要特别要重视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在执行中央政治要求时要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落实政治要求。根据政治要求从建章立制的角度去进行共同富裕、互联网管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教育行业改革,依法合规去进行行业管理。第二,必须尽快恢复金融和经济的流动性。金融流动性方面,受到信心问题的影响,从“宽货币”到“宽信用”迟迟传递不下去,需要用超常规政策把金融流动性重新启动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负循环,逐渐的收缩。经济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交通物流通畅与否,在疫情防控中部分地方出现交通物流的中断,政府部门进行了纠偏,有所改观,但效果并不明显。第三,解决金融和经济流动性的问题得使用超常规政策,即“印钱”、“烧钱”、“发钱”。“印钱”是继续保持货币闸门相对宽松,继续降准降息,消除既要又要的保守思想。“烧钱”是做一部分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新基建投资。“发钱”是关键问题,要从过去的印票子,拉动基建投资,进而拉动整个经济的模式,转向印票子、给脆弱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直接发现金,拉动消费来实现经济引擎启动方式的转变。


IMI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围绕如何实现稳增长进行分析。稳增长是稳经济基本盘、稳就业、稳物价的基础。离开了经济增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将举步维艰;若经济继续下滑,稳就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只有通过不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为稳物价提供物质基础。要实现稳增长,需要着重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没有投资、没有扩大再生产,就没有经济社会的进步。投资与消费、创新、经济增长并不对立。没有前期投资,就没法产生消费品,投资本身的过程也提升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大量核心技术的创新离不开长期资金的支持,可见投资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投资可能促成经济过热,但投资也对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重点是要调整对该问题的思维角度。投资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生产性投资,形成生产能力;二是消费性投资,形成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以提供公共品为主。基于此,建立支持投资的金融长效机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推进天使基金的发展,助力把种子变成现实产品。二是推进长期债券发展,以长期资金和长期资产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助力。三是推进地方股权市场的发展,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通过投资来实现稳增长。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分析指出通过粮食和能源逐渐调整资产负债表,增大对非房地产的投资。中国经济受疫情冲击已经走过了至暗时刻,情况会越来越好,但恢复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居民部门投资房地产已经到顶了,不可避免地在收缩资产负债表。房地产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也会走向白银时代,只是不再是黄金时代。因此,房地产会软着陆,销售会逐渐恢复。这种情况下,银行体系是健全的,系统性风险是几乎没有的,因为银行体系将来会更多的支持非房地产的实体经济。为此,要把粮食的饭碗、能源的饭碗都端在自己手里。现在大宗商品持续上涨,粮价已经上涨了百分之十几。所以对农业的投资要进一步增强,要藏技于粮,藏技于地,轮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对于能源而言,则需要加强新能源革命。我们有条件以这两个方式逐渐把资产负债表都调整过来,随后对非房投资就会越来越大。这样追求一个更高质量的中速增长,哪怕出现了很不幸的全球粮食危机,哪怕大宗商品价格很高,汇率是能稳住的,增长是能稳住的,就业最终也能稳住,物价也能稳住,我们是可以行稳致远的。


IMI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主要分析了三个问题。第一,全球目前存在全球疫情扑朔迷离、美联储加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三大不确定性,三重不确定性的结合可能会形成新一轮滞胀格局。外部滞胀环境对中国经济不利,滞意味着外需总体疲弱,胀意味着输入型通胀是我们会面临的重要的外部冲击。第二,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缺乏需求。消费方面,持续的疫情严重冲击到服务业就业群体,更影响到服务业需求,疫情包括其他一些因素也降低了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投资方面,疫情使得很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物流不畅、供应链中断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投资需求,此外,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也使得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极其谨慎。这些需求不足的问题很难用补充流动性的方式来解决,因为核心是市场主体需求和信心的问题。第三,政策方面,建议财政部发行大规模的特别国债来做三件事,一是给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城市的中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二是给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中小企业直接补贴,三是用特别国债的资金支持地方重大基建项目建设。此外,虽然通胀和汇率可能掣肘财政和货币政策,但通胀还有半年时间,人民币汇率已经结束快速贬值,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应该更加宽松,互相配合以助力实现稳增长。

选题:宏观经济研究室

策划:朱霜霜、任堉秸

指导:孙超、景麟德、曲强

撰稿:林靖澄、肖雨

观点整理:肖雨、潘颖颖、林柏帆、林靖澄、虞思燕

媒体统筹:贺平、李淼

视频物料:李平、杨尚儒

本文监制:朱霜霜

版面编辑  李明

责任编辑  蒋旭、李锦璇

总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海外之声 | 李一衡: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中长期增长

疫情下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82期主题报告

黄金老:疫情持续影响与中小银行自救措施

直播入口丨鄂志寰、涂永红、王芳、周颖刚、肖立晟、芦东等联合解读“当前形势下的国际货币格局演变和人民币展望”(5月28日)

专访丨盛松成:把经济稳定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